文章列表 >>文章详细

慈善学人|捐赠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观察

  • 来源:南京侨商会
  • 时间:2017-02-14

前言

    企业的效率与资金,常被视为支持慈善的重要推手,故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成为广受重视的议题。本文从捐赠与投资两大策略,分析CSR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捐赠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可以从企业组织与企业家两个视角加以分析。就企业组织而言,早期肇因于工业革命后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环境污染问题,企业被迫提出回馈金或赔偿金;后期则以「善因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为基础,透过策略性慈善或成立基金会以提高企业形象( Marx,1999)。若从企业家视角,一说为企业家回馈社会的善举,例如,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 强调「富死可耻」,慈善不该留待往生后再投入;另一说为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CSR系指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认知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将「经营成功以行善」(To do good in order to do well)奉为规臬,而逐渐变成社会改革者 (Drucker,1984),例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倡导成立「松下政经塾」,培育政治领袖,而非政客。

    捐赠导向的CSR遇到许多挑战。首先,许多基金会靠基金利息或母企业捐赠运作,但受到低利率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许多企业基金会面临资金短缺之困境;其次,许多企业基金会面临接班人问题,对于企业第二代或第三代而言,或者忙于商业竞争,或者无创设人的回馈理念,致使CSR运作陷入冬眠,甚至偏离使命。

投资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

    为建立可持续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可回收的投资策略,就成为捐赠之外的另一种选项。这些新型态的企业家,背景多为战后婴儿潮世代,或因网络致富的科技新贵,他们的财富和积极参与公益热情,为非营利组织开创机会,开始尝试与新富族群合作。这批富有捐赠者可称为社会投资者(social investors)、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或科技捐赠者(high-tech donor),其共同特质在于具备公益资本主义思维(Wagner,2002)。

    当这股风潮逐渐扩散后,成为全球重视新兴领域。在欧美方面,这种新颖的概念广受投资人家或企业界青睐,逐渐在金融圈中迅速发展与茁壮,并自称为「影响力投资人」,思考如何将捐赠发挥最大效益,并将收益重新投入其他组织;在亚洲方面,Dr. Rob john与新加坡大学的「亚洲社会企业家与公益中心」(Asia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 ACSEP)合作,撰写了一份简要的报告《亚洲公益的创新》(Innovation in Asian Philanthropy),
提出:
亚洲的投资人与公益家希望用更广泛的脉络看待自我贡献;
欧美希望开拓亚洲社会投资市场;
捐赠组织希望寻求投资人合作机会;
学术研究希望更进一步寻找能用于社会创业家模式;
新富阶级与公益顾问开始为希望扩张社会影响力的家族基金会提供服务;
亚洲社会企业家开始寻求筹资管道,盼望能引入相关资源与新思维;
投资人与慈善家希望能亲身见证亚洲公益事业的发展。

    CSR环境的变化,投资公益逐渐变成一项「好主意」与「好生意」。就好主意而言,投资取代捐赠,除可稳定机构财务状况,也可扩大社会影响力;就好生意而言,投资创新的慈善领域事业,不再只是短期的营销,投资人也能开辟新兴市场,更有机会从中获利,而资金也能形成活水,而非一次性捐赠,达到社会与经济两全其美的效益,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例如,CSR出现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思维,结合社会、经济与环境多元目标的思维,透过善良企业与绿色企业的加持,维持企业的优势竞争力(Dixon & Cliffors,2007)。例如,许多企业开始投入「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SRI),SRI乃是基于投资的「伦理」(ethical)观点,并维持一定的市场收益回报率,据以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SRI早期关注、药瘾、吸烟、酗酒及戒赌、干净能源或绿能技术产业(Nicholls, 2014: 164)。

社会企业:CSR的新聚焦

    社会企业发展可以归纳成两大途径。其一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系指非营利组织透过师法企业方式自我造血;另一为CSR改革途径,透过导入社会创新模式,进行接地气的社会改革运动。

    就CSR改革派而言,如何导引市场资源进入社会服务,据以支持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就成为关注重点,社会投资(social investment)议题爰随之兴起。依据OECD的定义,社会投资是指资本使用目的在于同时产生社会及财政收益,其方式包含融资、股权及债券,有时也会采取担保或委办。被投资者若绩效良好,利润除回馈给投资者外,也会用以再投资,而投资者则希望社会与资金回收能够同时得到权衡,并且为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投资者愿意接受较低的财政回收(OECD,2015:132)。

    观察社会投资的手段,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 VP)、社会影响力投资(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SII)及社会效益债券(Social Impact Bonds, SIB)最受瞩目。公益创投采取「类企业」(businesslike)的途径进行募款,并提供捐款人「软性」(soft)的回报,也就是「公益资本」(philanthropy capital)必须依据捐款人所自行设定之目标,公益创投引入市场创新,改变传统慈善赠与的逻辑,公益创投允许以股权方式,让投资人达成其预期结果,公益创投透过提供财政及非财政的支持,其工具包含补助、股权及借贷,其创投资金来自于私人投资及募款,并主要投资于社会企业创设及萌芽期阶段(OECD,2015:133);社会影响力投资则泛指一切具有改善社会投资活动,虽非追求最大获利,但社会影响力投资要求产生可预期的财政收益,主要投资于社会企业成长期(OECD,2015:132);社会效益债券乃透过投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2012年由英国政府首创,透过公私协力的契约方式,以解决出狱者社会融合的问题,社会效益债券依据社会问题解决之成果,经由独立非政府组织之评价,支付一定比例报酬给社会企业(Schinckus,2015)。

    公益创投具有强烈的宗教慈善意涵,投资人常被称为「天使投资人」(angel investors),其投资基金被称为「天使基金」(angel fund) (OECD, 2015: 129),原因在于公益创投虽要求资金回收,但其目的主要用于再投资其他社会企业,让社会企业数量得以增加,而非为投资人创造获利;一旦投资失利时,投资人自认损失,将投资转为对于社会企业的捐赠,故具备「捐赠」(donate)之性质(Nicholls,2014:169-170)。

    社会影响力投资泛指一切具有改善社会投资活动,虽非追求最大获利,但社会影响力投资要求产生可预期的财政收益,主要投资于社会企业成长期(OECD, 2015: 132)。SII与VP差异点在于,VP除资金投入外,也重视能力建构,且同时要求社会与财务回收,甚至可以为达社会目标,而将财务回收转为捐赠;而SII则不然,从OECD定义可以发现,SII只关注可预期的财政收益,故对于SII而言,通常由私人慈善家、慈善基金会或政府主导,SII以减少成本损失为原则。对SII而言,社会企业就是一个可以投资获利的目标,而与一般风险投资差异在于,SII更重视社会影响力(郑胜分,2016)。

结语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而言,捐赠仍是主流,但投资则日渐受到重视,并成为推波社会企业发展的助力。但投资必然有风险,被投资者有义务提出一个正式的社会影响评估报告,而投资者除得到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外,也可以期待得到财政回收,但不得高于市场水平(OECD, 2015:23,132)。对于慈善而言,捐赠或投资都是可能选项,但各有其优势其限制,最终决定在于企业家的价值选择。

 

作者:郑胜分,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地址:成贤街43号3号楼706  电话:025-83225837 传真: 025-83213824 邮箱:706525592@qq.com;936201770@qq.com
版权所有:南京市侨商会版权所 2005—2020
苏ICP备050355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