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文章详细

慈善学人 |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繁荣公益慈善事业

  • 来源:南京侨商会
  • 时间:2017-02-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年来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的心灵,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当历史进入到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亡国灭种的强大压力迫使国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救亡之道,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新旧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不同程度的冲突与碰撞。当时人们认为中国沦落到此境地,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不及外国,所以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来涤荡国人。于是在运动中将社会文化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家长制,而这也把支撑家长制文化系统的孝道文化推向了风口浪尖。孝道文化被说成是“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其中不乏陈独秀、吴虞、胡适、鲁迅等文化领袖的摇旗呐喊。由此在当时的知识界及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人们的非孝言行提供了正面的理论武器,使一些人误认为孝就是懦弱、胆小、没主见,如此一边倒的态度使孝道文化的一些合理成分也被忽视和丢弃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有过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可以说是一种为民族尽其大孝的写照。而此后由于“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统治,1966至1976年间一场十年浩劫席卷全国,儒学遭到了空前的厄运。从1966年开始,儒学的典籍被当作封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焚烧;70年代又开展了“评法批儒”与“批林批孔”运动,儒学一再遭到批判,被全面否定。在这场民族灾难中,孔子和儒学成了某种现实斗争、政治需要的替罪羊。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孝”似乎成了一个禁语,成为一个批判人的反义词,如说某某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孝子贤孙”。在“亲不亲,阶级分”的口号下,社会文化鼓励年轻人与父母划清界限,鼓励与传统观念决裂,鼓励年轻人造老子的反,上台揭发、打骂正被残酷批斗的父母,等等。这些现象在十年文革当中屡见不鲜,可以说,这十年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的时期。慈孝发自人的天性,本是人内心的要求,然而因此种种后天外在之原因,那份亲情孝心竟被冷酷地掩蔽,甚至泯灭,何其可悲。
 
    毫无疑问,中国孝道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的“改造”而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消极作用极为突出,愚民性、不平等性和保守性等正是其集中表现,所以在历史上遭到批判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在批判过程中却片面地忽视,甚至舍弃了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大损失。孝道文化之于华夏文明乃至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不可否认,也是不可磨灭的,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即是最突出的体现,所以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应自觉担当和坚守的。当然在当代强调提倡传统孝道文化并不是完全回归传统,而是要以扬弃的精神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从“今”之变化着眼,在“用”上下功夫,让孝道文化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化,使孝道文化能焕发生机活力。
 
    当前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弘扬孝道文化,从孝道文化中取经,以孝促善,不可谓不是一条良径。当懂得了孝之道,就会懂得感恩,由感恩父母再到感恩他人。有了感恩之心,就有了一颗慈悲的心,能够推己及人,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也就有了想帮助苦难之人脱离苦海的意愿,在“陌生人社会”的今天也就增加了一丝温情。
 
    践行孝道,不分老少、富贵、贫贱,人人可行可做;践行孝道、培养爱心,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会更加繁荣,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曾宪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

 

 

 

 

地址:成贤街43号3号楼706  电话:025-83225837 传真: 025-83213824 邮箱:706525592@qq.com;936201770@qq.com
版权所有:南京市侨商会版权所 2005—2020
苏ICP备05035572号-4